2005年起,自造運動(Maker Movement)在全球遍地開花,各地經濟、教育等領域均或多或少受其影響。Maker涵蓋各類型動手製作的活動,木工、金工、烹飪、裁縫、繪畫、有的沒的無聊玩意等。一大堆工具亦應運而生:Arduino底板、3D打印技術、CNC切割……令創造門檻及成本大幅降低,讓任何年紀、學歷、背景的人都能夠參一腳。 撇開華麗誘人的「高科技」工具和套件,自造運動背後的理念從來離不開「人」的因素。歸根究底,自造者藉著發揮創意,交流意念,以製作來回應和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

自造運動可分為三重。 第一重,Zero to Maker 幾乎每位Maker都有共同的起點:「我想自己整個 (自行填充)!」為了實現這個念頭,「我」會去了解如何製作這件物件,甚麼材料適合製作,甚麼原理令這件物件更好用,……在詢問How、What、Why與尋找答案之間,讓「我」不知不覺掌握了生活及專業領域以外的新知識和技術。 第二重,Maker to Maker。 當「我」開始與他人分享意念、交流技術、傳授經驗、發佈作品,與其他自造者建立聯繫,便慢慢建立出社群的雛型。各種自造空間(Makerspace)的誕生,除了能讓Maker分享工具、降低製作成本外,一大功能就是能讓不同年齡、背景的Maker,共同聚集於自造空間,分享工具、技術和經驗。更甚,每年在世界各地(美國白宮、東京、台北等)均有官辦/民辦的Makerfaire,吸引世界各地的Maker到場交流。 第三重,Maker to Market。 因應各類自造空間及社群的出現,技術及作品得以彈指間於全球傳播及應用,某些創作經發掘後具有經濟潛力,大彊無人機便是一例。

誰是自造者? 人與生俱來就有動手造的能力。從意念到實現,當中的成功感和體驗,是Makerlink小匠人顧問最希望能分享給大家的。 觀察自身生活,家中有物品是你可以稍為改造,讓人用起來更稱心的嗎?有甚麼玩意,已經從玩具店中消失,而你很想跟你的孩子分享的?有沒有衣服,你蠻喜歡,但就是差了一點點細節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的? 想參與這場浪潮,很容易,開始動手造就可以了。